澳门新葡萄新京8883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 : 述评与展望(九)本文是我于2011年9月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是我写的第1篇体育旅游论文。回想6年前也是春天的3月,当时花了整整2个月时间,阅读了上百篇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后,历经艰辛写出来的文章。虽辛苦,但该文也给我带来了这6年来充足的愉悦感,且一直将持续下去。
据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排名,本文为国内所有体育旅游文献“下(fen)载(si)量”第一,2008年至今发表的体育旅游文献“被引”量第一。同时,本文也被复印资料2011年12期《体育》全文转载。
在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的背景下,体育旅游迎来了2020年实现10亿人次、1万亿的宏伟目标的当下,本文通过自媒体进行发布,虽为学术论文,但只要您认真阅读,一定会从中发现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众多商机。
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认为:“旅游的新发展将酝酿旅游院校的新调整、新拓展。”新十年中国旅游业最重要的发展就是休闲产业将更加深入、更大规模的发展,我国体育产业也将朝着休闲化的趋势大力发展,体育休闲将成为国民休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我国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当前进行新的调整和变革,以此紧跟新十年的发展形势,培养出符合社会休闲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为此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应培养通才型人才,完全没有必要为体育旅游专门成立一个专业。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专业方向设置太多,专业口径过细(韩丁2000)。汪薇萍(2002)认为,高校没有必要开设体育旅游专业,若专门开设体育旅游专业,是不是还要设置工业旅游、商务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等专业?笔者也认为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应培养通才,而非专才,即培养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业与其他相关产业日益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背景下,通才化教育比专才化教育更为重要。随着通才化教育的不断推行,将有越来越多进入就业市场的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会同时配备多种技能,不但能够扩大他们的就业渠道,也可以满足整个休闲行业的需求。而且,在现代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潮流下,社会也将更将青睐复合型旅游休闲管理人才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旅游研究30年发展经验表明,跨学科交叉、融合是旅游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动力(石培华等, 2009),同时也是旅游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有益经验。杨强(2010)认为,产业要高度融合,首先就需要产业操盘手和执行团队的充分融合,通过建立学习型团队,让懂体育开发的专业体育人才也懂旅游、文化和创意产业的经营,让懂旅游文化开发的专业人才也要懂体育赛事、体育健身和体育用品等的产业经营。先要有“人的知识融合” ,才有可能产生“产业融合”的结果。因此,培养通才型人才对于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非常重要。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欧美高校的旅游相关院系的架构,例如PRT(Park , Recreation and Tourism ,中文直译为公园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游憩与旅游系)。在欧美、日本及我国很多高校均设有PRT的院系,例如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休闲体育与旅游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体育与娱乐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动与娱乐管理学院、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娱乐公园与旅游专业等。从PRT所开设的课程来看,各个学校有所不同,研究方向也各有侧重,但从共性来看都是以休闲游憩为核心的全方位研究和多途径的社会服务产业体系,在美国PRT学科最重要的三个实践方向之一为运动项目和游憩俱乐部的管理(吴承照等, 2005)。
第二,加大开设以体育旅游为代表的休闲产业选修课澳门新葡萄新京5303。世界休闲组织前主席乔治·托可尔岑在他的专著《休闲与游憩管理》(Leisureand Recreatio n Management)中把旅游、艺术、博物馆、体育运动和康体活动作为了休闲游憩领域的主要产品类型;英国学者肯·罗伯茨(Roberts,K .)在他的专著《休闲产业》中所涉及的休闲研究领域为旅游、体育运动、节事活动、、艺术等。可见,休闲产业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艺术产业和产业等诸多领域。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应在现有专业必修课基础上,加大对休闲产业领域选修课的讲授与学习,让专业课程的设置从当前较为纯粹的旅游业体系(景区、酒店、旅行社)向更加融合的休闲业体系进行调整与拓展,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接受更多方面的与体育游憩、赛事(事件)管理、文化创意、艺术博物等相关休闲产业专门知识。
第三,依托高校旅游院系和体育院系,加强体育旅游的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培育与建设。2010年12月,我国第一个以户外运动和体育旅游为研究对象的科研机构———“户外休憩和体育旅游研究所”在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成立①。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此开了一个好头,同时期望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旅游院系和体育院系针对体育旅游、体育休闲和户外游憩产生更多的学术团队与研究机构,让更多的学者投身于体育旅游的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去。
纵观20年,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为体育旅游业态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体育旅游20年的科学研究虽取得了较多的文献成果,但与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水平以及国内其他旅游业态类型的文献数量和成果质量相比,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水平当前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几乎都从旅游学的角度,而并没有从体育产业的角度寻找“研究问题”和回答“研究问题” ,导致了众多研究成果乏善可陈。本文所提出来的众多研究问题以及相应的一个理论研究框架体系,希望能抛砖引玉,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深入到体育旅游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去,从而为学界带来越来越多高质量的体育旅游研究成果。
同时,体育旅游相关问题的理论研究,需要不同学科交叉融合,除了运用旅游学和体育学的理论外,还需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商业经济学、游憩规划学、市场营销学、休闲学、管理学、政策学和人类学等相关理论多视角地展开跨学科研究。
总之,随着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以及体育产业强劲的发展趋势下,体育旅游的研究将势必成为学界未来十年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本中心是国内首家专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研发机构,中心负责人为杨强博士。他是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管理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业方向)、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国内首本体育旅游蓝皮书主编。中心将定期发布集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中国体育旅游年度行业发展报告”。中心研究实践领域主要是为政府部门与企业提供:一是编制体育旅游项目、地方体育产业的总规、概规、详规,二是赛事节庆活动策划与运营,三是体育旅游基地内容研发与运营。
杨强博士在体育、旅游领域拥有15年的规划工作经验,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负责人、《国家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子课题负责人、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执行委员、四川省休闲运动科学管理学会理事。近两年为四川、云南、重庆、甘肃、江苏等国内十余个地方政府与企业主持编制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赛事方面的规划,拥有丰富的规划主持经验。
如您有体育旅游项目、体育产业项目需要规划编制和投资顾问咨询,赛事旅游项目需要创意策划运营,请与中心联系,谢谢!
本中心也欢迎对体育旅游研究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人士撰写具有原创性、质量高的文章,请投稿至中心邮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